红色基因库
  • 切换城市
  • 首页 > 革命史 >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革命史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革命史

    重要历史事件

    名称1: 榆林桥战役    时间: 1935.10.24  

    名称2: 直罗镇战役    时间: 1935.11.21  

    名称3:  东村会议     时间: 1935.11.30  

    革命烈士数量:1189人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1.受早期共产党员先进思想的影响和党组织的宣传教育,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全力支持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各项重大活动的开展。如1935年10月25日由徐海东指挥的榆林桥战役和1935年11月21日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直罗镇战役。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和徐海东率领的红15军团约3万人在富县生活战斗长达一个多月时间,富县人民在刚成立的富县县委和富县苏维埃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主动腾出自家的房子,拿出家里的米面。千方百计为红军提供各种方便,保证了红军在富县的供给。在两次战役中富县群众共向红军捐粮1457石(一石合350斤),约50多万斤。做棉衣数千套,布鞋数千双,每日为红军加工粮食的群众300多人,组织赤卫队员2000多名,担架500多副,积极参加了战斗。

     3.动员青年参加红军。榆林桥战役、直罗镇战役,富县的游击队随军也参加了战斗,且有60名游击队员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斗结束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富县就动员1780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在富县地域的中宜县委在不到20天的时间,超额30多名完成了陕甘省委分配的扩充红军兵员500名的任务。

    革命简史

    1927年李永文在西安成德中学学习时,秘密参加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田厢村的王树雄1929年在省立延安四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10月直罗镇曲家沟青年何彦江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6月受中共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在中共陕甘特委干部李彦等人的帮助下在药埠头秘密发展党员韩明奎、朱应有等六名共产党员,同年8月北道德湫源的何思恭在宜君红军游击队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城关监军台村的李忠在陕甘工农红军队伍里加入党组织,大申号村的孙继堂在游击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何彦江、韩明奎又秘密发展了屈尚文、张庆才等三十一名共产党员,到1935年11月直罗区几个党支部的党员人数达47人。

        2、党小组、党支部

    1933年秋,中共陕甘边特委派李彦等到鄜县直罗镇一带创建党的地方组织。

    1934年1月17日李彦召集何彦江和新接收的党员韩明奎、朱应有等7名党员成立了中共屈家沟党小组,何彦江担任党小组负责人。2月份又新发展党员7名,1934年5月创建了中共屈家沟党支部、中共小河子支部和药埠头等3个支部基层组织,到1935年11月成立中共下河湾乡党支部,,到5月底全县5个区共建立8个党支部。

        3.革命委员会及苏维埃政府

    1934年4月正式成立了鄜县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组织——鄜西县革命委员会。

    1935年春陕甘边南区派黄子文在鄜县前桃园村成立了中宜县革命委员会,6月三个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在大申号、寺仙、南道德等12个区乡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6月以鄜西县辖区的党员和党支部为基础成立了中共鄜县工作委员会,李继德任工委书记。11月10日根据陕甘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决定,鄜西县和鄜县合并成立鄜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北道德东村。

    1936年1月31日陕甘省委发出《关于发展陕甘游击战争致各级党部及游击队的指示信》,决定从2月5日至3月底全省扩红7000名,鄜县中宜两县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就动员2310名青年参军,超额完成了任务,受到省委的表彰。3月上旬红军一个正规连与地方游击队组成鄜县独立营,乔凤鸣任营长,3月17日红29军在直罗镇成立鄜县独立营和中宜独立营编入红29军乔凤鸣任红29军257团团长。2月上旬,省委副书记李富春和军事部长萧劲光,省委派巡视员王英以红29军参谋长的名义在东北军副营长关荣万带领下,进入鄜县城与东北军107师师长刘翰东经过六天和谈,达成互相停战和相互往来的协定,10月省委组织部长孙作宾持毛泽东给国民党38军军长孙蔚如的亲笔信,双方达成红军与驻鄜县的38军友好往来,相互通商,联合抗日的协议。为国共合作提供了经验。

    1937年1月19日鄜甘警备区司令员张宗逊持毛泽东给张执庵的亲笔信,率警备团到达鄜县接管城防红27军进驻本县东西部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双方在鄜县城内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秘密交通站,对外称军用合作社。4月鄜县划归陕北省委领导霍士廉任县委书记在县委的组织下,鄜县各党派和各界群众联合成立了鄜县抗日救国会。县委机关迁入鄜县城内,以鄜县抗日救国组织的名义开展工作,鄜县苏维埃政府改称为县委工作部。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鄜县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12月鄜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和妇女抗日救国会慰劳开赴前线的抗日将士,袜子、手套3169双,捐献军费银洋799枚(元)动员116名18岁以上青年参加自卫军,保卫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38年3月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辎重营(后改为特务营)共7个连到鄜县接管城防驻地鄜县城内,8月山炮营撤至鄜县和特务营合编成特务团加强防务,1939年1月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安全,中共中央指示加强鄜甘警备区,增调八团驻防鄜县,文年生任司令员、闫红彦为政委、陈先瑞为副司令员。12月寺仙南道德一带群众组织了清算委员会,要求县政府清算区联保处的账目和罪行,全县各地群众手持农具涌向县城,请愿要求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减轻群众负担。

    1940年1月28日,国民党县长蒋隆廷借鄜县各界群众庆祝“一·二八”上海抗战纪念晚会之机,密令县保安大队长韩振江与队长王子玉等暗杀八路军驻鄜县独立团参谋长匡裕民,暗杀未隧。县委配合驻军及时将凶手抓获。1月29日八路军驻鄜县独立团奉命解除了国民党鄜县保安大队全部武装并对县长蒋隆廷实行监护。县委书记抗日后援会主任罗成德代行县长职权。2月3日由毛泽东亲自拟稿,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萧劲光名义致电国民党陕西行营主任程潜、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要求对贪赃枉法、纵兵为匪、扰乱后方的鄜县县长蒋隆廷予以撤职查办,对暗杀凶手依法严惩。2月7日中共鄜县县委发动全县人民和自卫武装,在八路军驻防部队的配合下,推翻了国民党在鄜县的各级政权,结束了鄜县长达三年的国共“双重政权”局面,2月28日县长罗成德签发《陕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布告》宣告鄜县全部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延甘宁边区鄜县县政府正式成立。3月6日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绥德、鄜县、陇东等地建立新的政权,也具有严重意义。”1941年八路军359旅抵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其719团一个营驻守鄜县牛武四家岔一带开荒种地,保障部队供给,2月16日,鄜县临时参议会常驻委员会、抗敌后援会、工人救国会、妇女联合会、青年救国会、教育界同仁率全体会员向全国各抗日党报各民众团体、各报馆发出《鄜县参议会及民众团体就团结抗日致全国通电》,由《新中华报》刊登,转发全国各地。在大生产运动中,鄜县生产合作社,每天可织布2.5丈,最高达到每人每天织布5丈,9月26日至10月1日召开第一届参议会主席会议的县参议员共66名,健全了“三·三制”民主政权。10月15日成立了茶坊新市场建设委员会,集中力量开辟了茶坊新市场,使其成为陕甘宁边区南端进行商贸交往,物资贸易的中心枢纽。1942年2月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召开,成立生产委员会开展大生产运动,1943年钳二区组建变工队60个,参加劳力405名,耕畜189头,这种先进的生产组织形成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和中央的充分肯定和赞赏,5月县委抽调人力配合边区政府工作团,在城关区进行了土地登记试点工作,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群众的负担,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各项工作。7月边区政府民政厅长刘景范来鄜县视察拥军工作,全县群众积极为部队捐现金278000元(边币),捐献5头肥猪、22万斤干柴,两万斤蔬菜、6万斤干粮。9月周恩来携夫人邓颖超专程来鄜县处理八路军359旅驻鄜县自卫大队尹保仁围歼国民党胡宗南部新兵营事件,教育其要注意斗争策略。12月大生产运动中全县开荒3.5万亩,增长细浪5000石,种棉花28010亩,产皮棉40万斤。

    1944年1月县委决定在五年内扫除30岁以下青年中的文盲。12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会议。12月,全县县区乡三级干部、警卫战士、勤杂人员共460人耕种熟地4483亩,开荒地3327亩,产粮1840石,以及棉、烟、菜等达到衣食自足有余。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县委书记张育民参加大会,6月全县共有11个区委、72个基层党支部(其中乡党支部54个),共有党员1218名。8月13日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指出:陕甘宁边区南面有个介子河。河南是洛川,河北是鄜县,这充分肯定了鄜县在陕甘宁边时期的政权建设及保卫边区南大门的重要作用。9月3日县委召集鄜县各界万余人,在县城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