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库
  • 切换城市
  • 首页 > 革命史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革命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革命史

    重要历史事件

    名称1:那平惨案                   时间:1931年11月20日
    名称2:邓小平与韦拔群相见魁星楼   时间:19304月5
    名称3:独立师巧渡红水河           时间:1931914
    名称4:日机轰炸东兰                时间:194042日   

    革命烈士数量:17人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东兰是全国著名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战斗过的地方。全县14个乡镇全属革命老区,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早在1921年,壮族人民的革命领袖韦拔群就在这里领导农民革命,建立农民武装和农民协会,创办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1929年百色起义后,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红军将领在这里领导红军和人民群众掀起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东兰成为右江革命的中心。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尤其在保卫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残酷斗争中,全县有70%以上的民房被烧毁,13718户被烧家劫舍,4167名革命群众被杀害,2231名共产党员、红军指战员、革命干部惨遭杀害,被困死、饿死、抓丁拉夫或逃亡他乡者不计其数。据统计,东兰县的人口由1927年的190447人减少到1933年的92851人。东兰各族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据记载,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东兰有2000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烈士之多居广西各县之首。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全县共有7500多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1500多人投身地方游击队,1600多人跟随党中央走上二万五千里长征,如:韦国清上将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次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在突破乌江、抢渡金沙江战中建立战功,为创建淮北和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贾献。率部参加朝阳集、宿北、鲁南、白塔堡、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并挥师南下解放福州,功勋卓越。韦杰中将历经湘苏区第二次至五次反“围剿”作战。1935年2月长征途中率红三军团十ニ团侦察连在二占娄山关战斗中勇立战功。参加了香城固、百团大战等战役,参加了上党、平汉、陇海、大别山、定陶、太原、扶眉等战役。覃健中将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率部参加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为创建晋冀鲁豫边区和淮海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东兰县2180多名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之多居广西各县之首。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涌现了韦国清、韦 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覃应机等共和国第一代将军和高级干部,为广西“将军之乡”。

    革命简史

     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发动“4.12”反革政变。新桂系军阀积极 “清党”反共,在右江一带把镇压的重点放在东兰,东兰各族人民在韦拔群领导下,坚持与敌人展开长期的武装斗争,粉碎了敌人的军事围剿,为此后开辟右江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百色起义。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全军共4000人,随后右江农民自卫军改编为红七军第三纵队,韦拔群任纵队长,指战员共1200多人。
    1930年2月,红七军主力向东兰凤山一带转移,红七军前敌委员会设在东兰武篆魁星楼,前委书记邓小平和军长张云逸在楼上办公和住宿,领导右江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在武篆设红军兵工厂、后方医院。东兰成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成为根据地党政、军事、政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中心地带和大后方。11月,红七军四个纵队和红八军余部共7000多人集中在河池整编,奉中央指令北上苏区。韦拔群以党的利益和革命大局为重,把他自己的队伍2000多名官兵和精良武器,几乎全部拨给北上的主力部队,只带七八十名伤病残弱战士及30余支旧枪返回右江。韦拔群、陈洪涛、黄松坚分别担任待组建的红军二十一师长、政委、副师长,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韦拔群带着二十一师的旗帜回到东兰武篆后,迅速把右江和红水河地区各县的赤卫军、赤卫队建立起来。
    1931年1月,二十一师党委在乙圩(时属隆县,现属大化县)正式成立,兵力3000多人。从1931年初到1932年底红二十一师(右江独立师)先后粉碎了国民党桂系军阀对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桂系军队,为红七军主力北上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2年冬,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许多革命战士牺性,韦拔群、陈洪涛等右江独立师领导人先后遇难。作为一支完整的红军部队,右江独立师不存在了,右江革命根据地丧失。但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炼和考验的东兰各族人民,化悲痛为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赴后继,坚持斗争。
     以黄举平为代表的幸存领导人分别转移到右江下游和黔桂边区,开辞新的游击。在东兰县境内的西山(今属巴马县)、东山(今属巴马县)、中山等地的7个党组织依然不垮,20多名共产党员就地隐蔽,暗地活动,开展地下斗争。经过3年多时的浴血奋战,党的组织得到恢复和健全,党的政权和武装组织得到重建,右江革命根据地和黔桂边新区连成一片,重现了活跃的革命气氛。东兰,又成为右江地区命的指挥中心。
    193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广西省工委的指示,右江赤色游击队第一联队改称为抗日义勇军,奔赴抗日前线。东兰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反对封建剥削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抗击日本侵略者和解放战争中,前赴后继,生生不息,直至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