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革命战争时期,陶林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沿大青山脉向东一直到张家口,向南可通绥南、凉城等地。我地下工作者给大青山支队司令部运送物资都要经过陶林县。
一、捐粮捐物捐战马
1938年9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冲破敌人重重包围,历经千难万险,把抗日的红旗插到了大青山。经过首战陶林,再袭乌兰花,剿匪等多次战斗后,陶林地区的群众对大青山支队真心抗日,英勇杀敌的实际行动十分敬佩,在动委会的动员下,大滩周边地区阜丰乡谭成宽、万成乡李五毛、崇和乡郑才旦、义和乡苏有、宁和乡郑存厚等大户人家和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动委会的号召,捐献给八路军粮食上千石。
1939年初,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为了适应环境,利于战斗,改建骑兵支队时,得到了许许多多蒙汉族群众的支援。捐献战马500多匹。使步兵很快变成了战斗力较强的骑兵,驰骋在抗击日寇的疆场上。
各族群众还积极的为大青山抗日支队捐献枪支弹药,皮衣皮裤,棉衣和鞋袜等军需品。十一苏木章盖武香牛为了给八路军捐献枪支弹药,他与八路军商定朝天开枪,高声呐喊,虚张声势,假装苏木保安队遭到夜袭,借此机会把二十多匹骑马和枪支弹药送给了八路军。甫·那音泰通过关系购买子弹千余发,送给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支队,镶蓝旗十苏木章盖苏利亚先后为大青山骑兵二团捐献枪支上百支,子弹千余发。根据地内的群众还为八路军做军鞋、军袜、做干粮,力所能及地支援子弟兵,支援抗战。
1941年末统计,陶林县八路军征收公粮4万石(600万公斤),田赋款50万元,购买战马400匹,征购皮大衣800多件。从大青山支队来到陶林县、镶蓝旗、镶红旗、武川东部地区后,当地群众无偿捐献粮食100余万斤,鞋4000多双,马上千匹,子弹上万发,还有布匹、皮毛等其他物资。保证了一支二千余人的抗日武装部队和党政机关的供应,这是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
二、救人养伤帮脱险
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蒙汉族群众舍生忘死救护八路军指战员的英雄壮举。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武策劳二救杨植霖,张五毛舍命送情报,窑子村群众誓死不泄密等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据资料不完全统计,1938年——1941年间,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英勇献身的游击队员、民兵和抗日村民有300余人,涌现出415户有卓越贡献的“堡垒户”,镶蓝旗、镶红旗的蒙古族牧民71户。
三、锄奸放哨送情报
在革命战争时期,察右中旗老区各族人民为我军带路、送信、放哨、传送情报和侦探敌情,破坏敌人据点、公路、电话线,消灭敌特等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抗日战争中,陶林县大队和区小队游击队发展到2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的青年农民。他们的任务是锄奸、放哨、侦察敌情、传送情报、伏击敌人、破坏公路、电线,掩护党政工作人员和保护地下工厂,担负联络事宜,瞅准机会袭击敌人,协助主力部队拔除敌据点。
在大青山抗日游击区各种抗日救国组织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如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青年救国会、蒙民救国会等,例如蒙民救国会的蒙族同胞与大青山支队建立起真诚的民族情谊,他们不顾一切的支援抗战,千方百计配合抗日支队消灭日本鬼子。据1939年底统计,镶蓝旗、镶红旗、陶林县等游击区仅农牧民救国会会员就有3000多人。这为大青山游击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革命简史
1937年7月底,由绥远民先队、牺盟会、妇女会、绥远学联等抗日救亡团体,联合发起组织“绥远民众抗日救亡会”,以抗日救亡,保卫家乡为宗旨,发动和组织爱国知识分子、学生、社会青年、上层爱国进步人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高潮。
1938年1月,由郭象山,翼国祯,闫明生等人在科布尔镇成立了陶林“抗日救国会”。名义上是一个秘密的群众抗日团体,实则是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它直属党组织的领导,支援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6月,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八路军120师决定派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大青山支队,于8月31日深夜从旗下营与三道营之间越过平绥铁路,9月1日拂晓到达了大青山腹地察右中旗大滩,终于把抗日的红旗插到了大青山上。
“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军队败逃,绥远省的城镇和铁路沿线的大村镇被日伪占领统治,而广大农村则成为土匪的天下,在绥中陶林地区有夏军川、康德胜、于志谦、肖顺义、李三角等匪伙,大的上千人,小的二三百人,这些土匪有的与国民党有关系,有的与日伪往来密切,有的明投日寇暗通国民党,大部分流窜乡村,危害百姓。大青山支队根据各股土匪活动的范围及规律,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剿匪措施,通过几次集中清剿,将盘踞在我旗境内的夏军川、康德胜、于志谦、肖顺义等匪伙,彻底铲除。
陶林县动委会于1939年2月在后坝沟成立。同时成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组织了民兵游击队。各级动委会为抗日支队筹集粮食、军马及军需物资,破坏敌据点的道路和电话线,拆毁敌寇的据点和土围墙,还负责为抗日支队站岗放哨,封锁消息,进行侦察、锄奸与传递消息等工作。
1941年3月,绥中地委书记贾长明在巴日嘎斯太(转山子)成立了“蒙民抗日工作小组”,这个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绥中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抗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