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1933年初救贫义勇民军成立,于罗坎开仓济贫,深受群众拥护,并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当地人民参加救贫义勇民军。
1935年党中央决定在川滇黔边区开辟根据地,成立了川滇黔边区特委,组建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边区播下革命的火种。
同年7月,镇雄第六区李子乡建立了“白皮红心”政权,在进步青年中开展的宣传活动在各阶层都有一定影响,当地群众先后投身革命队伍之中。
1936年初,纵队和三支队在镇雄花朗坝会师,和队组编成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此后,抗日先遣队在边区宣传抗日救国,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力。同年,特委在镇雄母享、驻地拦马坎(现茶蔚)召开会议,在特委领导下,镇雄组织了四个游击队,成立了罗坎地下党组织、纵队镇雄母享游击队党组织、纵队贵州游击队四大队党组织,配合纵队开展群众运动,赤化农村,建立根据地。
1936年2月初,3支地方革命武装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成立抗日救国军,下设3个支队。1935年秋到1936年夏,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以镇雄西南的母享、黑树、鱼洞一带为根据地,严惩镇雄、毕节边界反动官吏、土豪劣绅,摧毁民团武装,开展广泛宣传,争取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志愿抗日的武装联合,达到了在边区建立根据地,开辟新游击区,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的目的。
1936年夏,纵队在花朗坝建立游击根据地,在纵队的宣传下,掀起了抗捐抗税的斗争高潮,发动第三区(母享、坡头一带)群众开展抗鸦片种植税斗争,纵队于8月30日袭击母享镇。
1937年5月,原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四大队以坪上红岩为根据地,在坪上、以古、场坝、花山和五德、牛场等乡镇开辟游击区,成立了党的组织,建立了“白皮红心”政权,先后袭击彝良油房沟土豪潘保董、镇雄豆戛寨土豪陇小官(陇吉昌),攻克与游击队为敌的镇雄八区区长黄树贤碉楼和赫章可乐区公所——水营头,并将当地土豪的大量浮财分给群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在镇雄的基层政权。
镇雄根据地内的人民群众向红军和红军游击队输送了大量人员。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两次经过镇雄,镇雄参加红军、游击队的人数达2494人,数百名游击队员在战斗中牺牲。游击队停止活动后,不少参加过游击队的人员又遭到敌人的搜捕和迫害。
革命战争时期现存遗址99处,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昭通市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品牌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成为市、县党员教育和青年干部培训基地。
革命简史
1930年后,中共地下党员杨伟贤、林青等相继到镇雄开展工作,组织游击队在镇雄罗坎、母享、坡头等地活动。
1935年秋,阮俊臣奉川南地下党组织命令,组织游击队,以镇雄的黑树、尾嘴、苏木一带为根据地,在滇黔边界开辟新的游击区。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改编阮部为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留在地方活动。红军留三支队的政委欧阳崇听(原红二、六军团某团政治部主任)等政工干部成立了党支部,领导三支队开展革命斗争。11月26日,纵队在野腊溪遭滇军及镇彝威独立营袭击,损失重大。此后,纵队主要领导相继被捕或牺牲,于1937年春停止活动。
1936年9月,原三支队主力四大队留镇雄坚持斗争,原红军二、六军团留下的政工干部多数留四大队工作。四大队先后在母享陇东湾等地与镇彝威独立营、民团激战。12月初,在母享青龙山突破毕节保安团千余人的围攻后,转移到本县西南的坪上,在当地群众的掩护和支持下,在滇黔交界的老毛姑、黄泥坡等地击退了滇军和镇雄地方民团的多次进攻。
1936年11月中旬,黄华先等人组织的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镇雄母享游击队配合纵队公开行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母享游击队根据当时的形势,采取“寓兵于农”的策略,让游击队员回家隐蔽待命。1937年11月后,母享游击队遭到镇彝威独立营和民团的多次进攻,被迫还击。1940年9月,日本侵略军入侵广西,贵州即将变成前线,黄华先等人与同贵州游击支队加强联系,在边区宣传抗日救国,此时,镇雄母享游击队发展到近千人,下设5个大队,黄华先与川南地下党员余劲夫等人在游击队中成立了党的组织。12月,昭通护卫团以7连之众到镇雄,并与毕节保安团取得联系,在镇雄民团及镇彝威独立营配合下“进剿”,于12月中旬分头在泼机关门山、镇雄毕节交界的菖蒲田一带向母享游击队发起进攻,游击队受到重大损失。1941年2月,昭通护卫团、镇彝威独立营、毕节保安团进攻母享游击队驻地刘家山,此后游击队主要领导黄华先等人相继牺牲,4月,游击队余部停止活动。
特委、红军游击队在镇雄开辟新的根据地期间,还在罗坎成立了党支部,在李子乡、红岩乡组织了乡级“白皮红心”政权,并在罗坎、大湾、母享、坡头、牛场、坪上一带的区乡镇长、民团队长、地方开明士绅中开展统战工作,或取得其支持,或使其保持中立,以便在区域隐蔽活动,推动了镇雄革命斗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