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红军西征期间,红军三大主力在海原境内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战斗不断,仅载入史册的战斗就有“七营战斗”“闫家岗伏击战”“韩府湾战斗”“郑旗堡战斗”“撒家台袭击战”“史家店遭遇战”“黄羊坪阻击战”“曹家洼战斗”“红羊坊战斗”“古西安州张湾战斗”“鸡窝山战斗”“何家堡战斗”等十余次。其中“何家堡(今关桥乡贺堡村)战斗” 俘获国民党军人、马、枪各千余,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场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红军西征期间,海原县回汉群众在红军的抗日和革命宣传感召下,拥护红军,帮助和支持红军,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为红军筹粮筹款。解放区的回汉群众在自治政府粮秣委员会的组织下,组成粮食收获队,收割逃跑的地主的庄稼,刨挖逃亡地主的陈粮和财产,并动员富裕户捐献粮款,通过多种方式为红军筹粮筹款。在杨明堡,回族商队冒着风险将自己的货物低于市场价卖给红军;李旺镇走路川村回族群众清真寺教长和学东的动员下,将过冬的小麦都贡献给了过路的二方面军战士;许多群众手头至今海保留着红军留下的钱币。二是积极帮助红军。回汉群众有的腾出自己的房屋,为过路的红军提供住处,有的为红军带路或提供情报,力尽所能帮助红军。何家堡(今贺堡)清真寺阿訇田仲堂多次为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带路、送信, 1959年,中央副主席朱德没有忘记他的功劳,点名将他作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少数民族参观团宁夏团的代表之一,到北京参观学习。三是收留和保护流落红军。红军西征期间,许多红军因伤流落海原乡村。当地回汉群众冒险收留和妥善安置流落红军,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些流落红军有的伤愈归队,有的扎根海原。留在海原的红军仅《海原县志》有名有姓记载的就有40人之多。回族老人田百云一家收留并悉心照料被飞机炸伤的红军干部朱有泗,先后两次冒着生命危险营救朱有泗,后来还将朱有泗收为义子,改名为田成明,并以女儿相许,谱写了回汉情深、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
红军西征为海原县洒下了革命的火种。1939年1月至1941年6月,海原县大寨乡(今西吉县沙沟乡)回族农民不堪忍受国民党的残酷剥削和民族歧视,连续三次举行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提出了“反蒋抗日”“五族共和”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口号。起义失败后,220余战士在马思义的带领下,奔赴陕甘宁边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回民骑兵团。
革命简史
1932年4月底,中共陕西省委和陕北特委为了开展“兵运”工作,创建革命武装,派谢子长、焦维炽到甘肃靖远县,与驻靖甘肃警备第三旅副旅长张东皎(中共党员)、军法主任王儒林(中共党员)等策划和领导士兵暴动。5月5日,警三旅官兵20余人,在打拉池起义,被编为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4支队,史称“靖远兵暴”。靖远兵暴后,起义部队组编成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活动于靖远、海原地区。
6月2日,红军游击队从靖远县境向海原进发,联系驻海原的国民党地方部队沈毅民步兵营起义,壮大游击队伍。游击队伍派人去找海原县兴仁堡民团负责人刘国安,刘即派人来欢迎游击队,队伍到兴仁堡做了几日休整。
6月上旬,红军游击队从兴仁堡出发,经两天的急行军到达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谢志长写信给进城给沈毅民,打算让他作内应,游击队在外面攻城,内外夹攻,占领海原城。但是,计划落空。6月中旬,谢志长在园河将队伍进行整编,把三个支队合为一个支队,王儒林任司令,杜润芝任政委,并确定游击队在靖(远)、海(原)、会(宁)、景(泰)四县边打游击,边壮大队伍。
1936年6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进入海原县境,开展西征战役,以达到扩大红色根据地和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目的。
6月上旬,由红一军团主力组成的西方野战军左路军在解放甘肃环县和固原东北部后,进入今海原县境东部清水河中游东岸的甘城子、双井子、八营、六营一带。并进而占领七营、黑城,将驻扎在固原的国民党军马鸿宾三十五师退守宁夏腹地的截断道路。由西方野战军总司令部和十五军团主力组成的右路军也于6月中下旬在占领同心城、王家团庄后,进驻海原县东北部高崖、李旺一带。
9月中旬,西方野战军两路出击,南下会宁、隆德,迎接正在北上的红二、四方面军。右路军先后占领了县境内的关桥、干盐池,彭德怀将他的临时指挥部设在了关桥堡清真寺。左路军占领了郑旗。
10月底,红军三大主力在将台、会宁会师后,先后实施“宁夏战役计划”、“海(原)打(拉池)战役计划”和“关桥堡伏敌计划”,在海原县境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红军战斗的足迹遍布海原的山山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