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夏,中共河北省委派李如山(化名)到涞源,协助当时驻涞源的东北骑兵二师第一团朱大光、刘景祐发展了党员4人,组建了劳动大同盟、农民会、小朋友会等群众组织。1934年3月,中共涞源县党组织(支部)正式诞生。
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在取得驿马岭阻击战胜利后,乘胜追击,于10月10日收复涞源县城。10月11日,建立涞源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涞源抗日游击支队。12月中旬,中共涞源县委正式建立。1937年12月中旬至1938年1月,涞源县抗日救国会在县委和部队工委领导下,相继建立了7个区委和各界抗日群众团体。1938年10月,日军第四次占领涞源县城后,实行堡垒政策,并在交通要道修建据点,把根据地分割成多块。涞源县委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日军的经济、军事封锁,涞源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从抗战开始,到1945年5月,涞源全境解放的8年中,全县有上万人参军入伍,上千名党的优秀干部走出涞源奔赴冀西、冀东、察南、察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有827名爱国志士、抗日英雄为国捐躯。涞源县两次被晋察冀边区党委、边区政府命名为“对敌斗争模范县”。
解放战争时期,涞源成了巩固的解放区,担负起繁重的支前任务。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涞源县全党全民总动员,支援解放战争,派出大批干部、民兵、担架队开赴前线,有力地支援了察南、察北、平西、平津战役。全县人民承担起做军鞋,送军粮,供柴、菜等任务,并慰问过往及休整的八路军。1948年,被北岳区五专区评为“支前模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