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革命先辈们的英雄壮举,巴东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12个乡镇有8个属革命老区,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也正是在历次的革命风暴中,锻造了巴东诸多革命遗址。革命遗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革命遗址是厚重历史的见证。巴东共有革命遗址73处,涉及275个自然村落。
重要历史事件
一、中共巴东特别支部的建立
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共湖北省委为了贯彻会议精神,向各地派出所干部恢复和发展组织,积极开展秋收和年关暴动。巴东县属于鄂西特委领导的第七暴动区。
1927年冬,巴东籍共产党员张华甫、黄大鹏、廖景坤、陈宗培等,根据鄂西特委指示,建立了中共巴东特别支部(简称“特支”)。“特支”建立后,主要成员分别到长江以北农村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在改造“神兵”、组织武装暴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为创建巴(东)(秭)归兴(山)苏区奠定了干部基础。12月,建立西陵党小组。1928年初,发展为党支部。
同年3月中旬,“特支”率三百多“神兵”夜袭县衙杀官夺印,暴动成功,建立了巴东人民委员会,5月,“特支”根据鄂西特委指示,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西独立第一师,开展反“围剿”斗争。11月,中共巴(东)(秭)归兴(山)县委成立时,巴东特别支部撤销。
二、武装起义和巴东县人民委员会的成立
1928年初,国民党南京政府军队魏益三部驻宜昌,派高安圻(高元藩)充任巴东县长。高一到职,就和土豪劣绅团防武装串通一气,以筹措军饷为名,要在全县征收20万银元,引起全县民怨沸腾。“特支”根据群众情绪和要求,明确提出“打倒贪官污吏,废除苛捐杂税,建立廉洁政府”等口号,引导群众由自发的斗争转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斗争,使群众自觉地坚决地走向夺取政权的道路。
2月9日,黄大鹏征得巴东党组织的同意,利用与朱先彩结婚时机,密约巴东、兴山、秭归3县部分共产党员,到他家商讨举行武装暴动的问题。会上研究了发展党组织,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秋暴决议以及改造“神兵”等问题。经过讨论分析,认为巴东革命基础较好,长江以北一带的“神兵”已在我党领导之下。决定趁国民党新任县长高安圻上任不久,情况不大明了之际,发动“神兵”举行暴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特支”决定3月中旬举行夺取巴东县城的武装暴动,并确定暴动由张华甫、黄大鹏、廖景坤、陈宗培具体策划、统一指挥。
3月17日,牛峒、甘家坪、平阳坝、三下湾、舒家槽等地的精悍“神兵”300余人汇集到两河口,由张华甫进行动员,要求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保守秘密、行动迅速。随后,身佩佛带,手持长矛大刀的“神兵”队伍,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经东瀼口渡过长江。
“神兵”队伍在信陵镇小学驻扎下来后,张华甫、黄大鹏、陈宗培、廖景坤等立即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战斗部署和行动方案。决定兵分三路,半夜同时行动,第一路由张华甫、陈宗培带领攻击县衙;第二路由黄大鹏带领,围攻邮政局;第三路由廖景坤带领,肃清城内土豪劣绅。
时至半夜,万簌俱寂,三路“神兵”悄悄离开信陵小学,分头行动。第一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摸掉哨兵,冲进县衙,直插县大堂后院,将正在打麻将的高安圻、王行之、陈祖庆等人杀死,缴获铜质县印;第二路“神兵”包围邮政局,杀死邮政局长兼警察局副局长黄尚清;第三路杀了团总马哲生。三路“神兵”无一伤亡。巴东暴动拉开了巴归兴武装斗争的序幕。
3月20日在城关召开了群众大会,正式成立了巴东县人民委员会。张华甫当选为委员长,宋一陶任副委员长,廖景坤任秘书。人民委员会下设六股一局。司法股长黄亚先、许积善;财政股长黄大鹏、张家政;军事股长陈宗培、谭儒念;宣传股长宋一陶、武道生;建设股长黄中立,教育股长宋蓝田,官渡口盐局局长黄大泮。
“杀官夺印”武装暴动的胜利和巴东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的出现,影响很大。1928年5月10日,陈茨庵致中央的信中说“整个施鹤”,“闹得厉害的只有巴东、咸丰两县,这两县占领县城数次。”“巴东有同志,并有斗争,曾成立苏维埃”。
革命烈士数量:457人
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巴东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殷红沃土。革命志士,前仆后继。大革命时期,巴东籍共产党员黄大桢、黄大鹏、张华甫、廖景坤、陈宗培等,组织领导开展反封建、反军阀的农民运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不久,黄大鹏、廖景坤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返回巴东,组织武装暴动。11月,巴东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巴东特别支部成立。1928年3月,特支率领农民武装,攻占巴东县城,处决伪县长等7名官吏,建立了恩施地区第一个人民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11月,组建中共巴(东)(秭)归兴(山)委员会。1929年12月,在中共巴归兴委员会领导下,正式建立工农革命军鄂西游击大队,并着手创建巴归兴革命根据地,巴东成为活动的中心。1928年12月至1933年6月,贺龙领导的红军游击湘鄂西,9次进出巴东。在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建立区苏维埃政权6个,乡苏维埃政权32个,红军发展到千余人,先后开展3次反“围剿”斗争,有5000余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在册革命烈士457人。红军失散人员195人。苏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苏区人口14万,为全县总人口的70%。巴东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巴东成为转移的水陆重镇。中共巴归兴工作委员会利用各种合法阵地开展抗日救国,挽救民族危亡运动。据统计,有18784名青年参军抗日,有17646名壮丁、322名忠烈将士、172名知青从军、27名志愿兵、830104人次的劳工运送物资、修建公路。巴东人民因抗击日本侵略者共死亡3038人。有数以万计的民工投入运送物资、修建公路等抗日活动,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革命遗址是厚重历史的见证。正是革命先辈们的英雄壮举,巴东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12个乡镇有8个属革命老区,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也正是在历次的革命风暴中,锻造了巴东诸多革命遗址。革命遗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革命简史
正是革命先辈们的英雄壮举,巴东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12个乡镇有8个属革命老区,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地位。也正是在历次的革命风暴中,锻造了巴东诸多革命遗址。革命遗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革命遗址是厚重历史的见证。巴东共有革命遗址73处,涉及275个自然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