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贡献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此播撒革命曙光,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11月11日,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等率领红4方面军西征转移,经陕西漫川至郧西上津云岭大梁一带,突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堵截,血战云岭,历险突围,留下了光辉战斗足迹。1932年11月29日,红3军在贺龙、关向应的带领下,途经郧西上津、关防、湖北口等地西进,沿路宣传革命,召开群众大会,除恶济贫,播下革命火种。1934年11月,红25军在鄂豫皖省委程子华、徐海东、徐宝珊、吴唤先等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奉命西征抵进陕南,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陕西庾家河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案》,并将鄂豫皖省委更名为鄂豫陕省委。会后红25军按照省委花山寨会议的决定进行了整编,撤销了师一级建制,军直辖223、224、225团和手枪团4个团,全军2980余人。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从1934年12月底到1935年5月初,红25军主力以大回旋的行动,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兰田,扫除民团和反动政权,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由不足3000人发展到3700人,发展游击武装2000多人,建立了2个县、8个区、46个乡、400多个村苏维埃政权,地辖鄂陕边界11县。 1935年7月中旬,红25军主力奉命北上,与陕甘宁红军主力会师,同时决定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合并为鄂豫陕特委,将地方游击武装组建为红74师,领导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郧西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即自发组织成立“郧西抗敌后援会”,积极募集捐款,支援前线。进步青年林光蟾当选为“郧西抗敌后援会”常务委员,她带头组织发动郧西女子小学师生率先发起“一人一日一分钱”的支前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1938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派进步青年郑建安、毛仁村、方如冰、白吉之、常哲之一行从汤池训练班到郧西,以合作事业办事处人员身份在此开展党的工作。1938年7月,中共郧西党支部和郧西街道支部先后成立。支部成员利用暑假等时机,通过发传单、演讲、办墙报、教唱抗日歌曲等方法,大力宣传抗日政策和形势。
革命简史
1932年11月中旬,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苏区西征到达鄂西北,在郧西与陕西山阳漫川交界的云岭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当红四方面军抵达云岭地区时,敌陕军已在漫川关防堵,胡宗南部队从郧西追来,尾追之敌刘茂恩、肖之楚两部,则企图截断红四方面军北去竹林关之小路。此时,红四方面处于险峻之谷地,遭敌前后夹击,红四方面军34团与敌浴血奋战,终于控制了向北运动的唯一道路。经过激战,红四方面军得以向北突围,经野狐岭,抢占竹林关要隘,而后进入商县以西之杨家斜。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四方面军于云岭的企图。
1934年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率红二十五军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征北上,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的率领下长驱1800余里于12月初到达鄂陕边区,并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离开郧西北上,留下红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7年,红七十四师奉命北上撤离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及红七十四师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斗争达两年零八个月。
1937年1月10日,红十五军团由陕西咸阳出发,向陕东南鄂陕边区挺进。22日,坚持鄂豫陕边区游击战争的红七十四师与红十五军团会合,会合后的部队统一归红十五军团指挥。红十五军团适时南下鄂陕边,对制止亲日派的军事进攻,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十五军团于1937年3月初从鄂陕边区北返。
1945年10月,中共关中地委派巩德芳返回商洛创建“隐蔽根据地”,策应陕北根据地。 1946年6月,在商县成立了以巩德芳为指挥的陕南游击队指挥部,在陕南游击队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陕南各游击队在陕南和郧西的北部一带往返进行游击战争。
1946年7月,中原突围部队胜利到达鄂陕边区,8月初北路突围部队先后在郧西三官洞、八道河、瓜子岭、蒿坪河、马家坪及郧西西部大小新川、泗峡口、一二三天门等地建立了革命政权,打退了敌人一三五旅、六十四旅等部队及地方保安团队的多次围攻。中原部队在鄂陕边一度建立了五个军分区和行政专署以及20多个县级政权。1947年3月,中原突围部队奉命北上。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将战争由解放区推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指示,11月,陈谢兵团四纵12旅在旅长刘金轩、政委李耀率领下进入陕南,11日,攻克山阳县城,12日,解放山阳县慢川关和郧西县上津镇,16日解放郧西县城,当日在县城宣布中国共产党郧西县委员会和郧西县民主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