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整体依山就势而建,形成了“一塔(七层革命烈士纪念塔)、两馆(烈士纪念馆和陈列馆)、三亭(揭竿亭、曙光亭和御侮亭)、二碑(烈士纪念碑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及革命烈士墓群为主线的烈士纪念建筑物群,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园区苍松翠柏环绕,四季鸟语花香,游人如织,雄浑壮观的纪念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园内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着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建国时期为国英勇就义牺牲的烈士们的遗物、和历史的文字记载,陵园现保存有十分宝贵的革命文物,其中主要收藏有中央领导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徐向前及原省委书记王任重等同志亲笔题词13幅以及亲笔信函等镇园之宝, 王孰闻、陈卫东、彭干臣等革命烈士的遗像及悲壮英雄历史。已被追认并编入英名录的烈士有2560名。这里曾孕育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元老傅慧初,对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供确切依据的西伯利亚调查专员王孰闻,民国时期曾组织营救“七君子”的上海律师公会会长李次山,继周恩来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傅维钰,曾任南昌卫戍司令、公安局长的彭干臣等,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一席之地。黄埔军校一、二、三期学员中,英山籍人数居多。英山是革命老苏区,早在1927年就组建中共党组织,1930年建立苏维埃政权革命战争年代,英山有10万多人参军参战,为革命输送了五个团的兵力,开展了无数次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牺牲了2万多优秀儿女。红一军、红四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先后在这里发展壮大,并以此为革命根据地浴血鏖战。红四军从这里西征,红二十七军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自此北上长征,新四军以此为坚持抗战的游击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被授予“抗日模范县”。刘邓首长指挥部队以此为后方迂回穿插浴血鏖战在大别山区,英山曾三次建立辖管10多个边区县的中心县委,被誉为“血染红土三尺深”的英雄土地。。红四方面军从这里西征,红二十七军在这里组建,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北上开始长征的,又是红二十八军游击根据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英山作为主要军事通道,在此迂回鏖战,红军时期造就师级以上领导干部22人,在当时仅20万的人口中,为主力部队输送子弟2万多人,牺牲七千余人,被称为“三十年红旗不倒”和“血染红土三尺深”的红色苏区。鉴于此,1956年国家民政部门特别批准在鄂皖八县之中的英山,修建革命烈士陵园,以慰大别山区腹地数以万计革命先烈的英灵,以激励大别山区人民世世代代继承先烈遗志,将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