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区后勤部工业部旧址
1947年03月,国民党大举进犯延安,为了保存和发展军工生产,晋绥军区后勤部工业部将黄河以西延安周边的兵工厂全部转移到黄河以东山西吕梁山上的临县、兴县、离石等地。同时,陕北根据地的军工二厂、四厂、七厂、九厂、十厂也随中央后委机关一同迁往临县,延安军工局也并入了晋绥工业部。晋绥工业部机关工作人员150余人先后来到临县,驻扎在林家坪村。
1947年07月中央小河会议后,根据中央安排,将原陕甘宁和晋绥两个解放区的军区合并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贺龙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下属晋绥军区六个军分区和陕甘宁五个军分区。彭德怀主管前方作战,贺龙主持后方工作。
打仗必须有武器弹药,况且西北战场打的是大仗,部队对武器弹药的需求量相当大。除了靠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送以外,就得靠自己生产。但是当时晋绥地区的军工规模不大,设备简陋,且缺技术人员,陕甘宁边区的军工因战争早已停产,设备都坚壁起来了。贺龙决定把两个地区的军工合在一处,集中人力、物力扩大生产,以供西北战场长期作战之需。不久,联防军军工局副局长李颉伯奉命率延安军工人员携设备来到河东,贺龙任命担任晋绥军区某团政委的军工专家蒋崇璟为晋绥军区工业部长,李颉伯为第一部长,章夷白任政治委员(后谷佑箴),杨开林任副部长。晋绥军区后勤部工业部提出晋绥军事工业的建厂方针:“分散隐蔽、接近资源、交通便利、宜于运输、支援前线”。同时,决定“加强炮弹、手榴弹与炸药的生产”。
各军工厂在生产、工作、生活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不但不叫苦叫累,反而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奋不顾身、日以继夜地干。同时爱护设备、节约原材料,并主动承担困难和危险任务,为革命胜利而英勇战斗,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任务的完成,有力地支援了西北解放战争。
至1947年12月,晋绥军工发展成9个兵工厂。至1948年06月,又增加 5个兵工厂,全军区的兵工厂增到14个,7500多名员工,生产了大量的山炮弹,迫击炮弹、手榴弹、炸药、子弹,为支援了西北解放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
晋绥军区后勤部工业部先后建立的军工厂有:兴县东家庄建立机械厂,称为工业部一厂;临县林家坪镇张家沟、光明村建立二厂,生产迫击炮弹;宁武县馒头山炮弹厂称工业部三厂,厂长郝继唐;四厂由陕西省佳县李家坪迁至山西省临县薛家圪台,继续生产火药、炸药,冯直任厂长;兴县贺家圪台村建立五厂。兴县城关镇后发达村建立六厂,张威任厂长;临县招贤镇水源村建成七厂,主要任务是炼铁、炼钢和提锌,黄沙任厂长;离石县柳林镇(今柳林县)锄沟村成立八厂,生产手榴弹;临县中庄村建立九厂,总装手榴弹、75mm山炮弹、75mm及82mm迫击炮弹。1947年09月,陕甘宁工艺实习三厂迁至临县寨子坪后编为晋绥十厂。十一厂在山西省河津县固镇成立,生产手榴弹;十二厂在方山县关帝山和糜家塔成立;陕西省延长石油厂改称工业部十三厂。 临县义居寺建立晋绥工业部木工厂。
此外,还建有毛棉纺织厂、火柴厂、肥皂厂、皮革厂、石油厂等军工企业,军工生产初具规模。
在军工生产中,一些同志或因积劳成疾而致死,或因工作失误火药爆炸而殒命,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为我军的武器研制和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赢得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军工烈士,1948年,由西北工业部在临县林家坪村修建了一座“西北军工烈士塔”,全塔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体呈八角形,高6米。塔体八面各书塔记、塔志、题词。塔体正面是毛泽东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贺龙元帅的题词是:“晋绥军工烈士们:你们所流的血汗和前方指战员所溅血光,同是人民解放事业伟烈的贡献。”
中央晋绥分局的题词是:“晋绥工业战线上的死难烈士们,你们因积劳成疾而死,或因工作失误火药爆炸而殒命,都是为了晋绥人民的解放事业,你们的功劳将永垂不朽,晋绥党和广大群众将永远纪念你们。”
塔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压迫下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挺身而出,为自己求解放,与敌人而战,光荣牺牲。这些光荣牺牲的同志们不论功绩的大小,事迹的轻重,都需要被收集起来而流传。藉以表扬过去,激励未来。”
解放战争时期,驻扎在临县林家坪的晋绥工业部,下属14个兵工厂,曾为大西北解放提供了强有力的军火保障,许多军工战线上的英烈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英名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