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小学校
这座学校有200多名师生,学生为西北军政干部子弟。当时刘家岭村有40余户人家,“保小”学生分散居住在老乡家中。刘家岭村山高坡陡,吃水非常困难。老乡们平时日常用水大部分是靠下雨下雪积存在旱井中的水。为了不影响老乡们用水,学校用水由炊事员用牲口从山下水井中驮上山来的,师生洗漱、洗衣服的水全靠自己到山下用脸盆端上山。因为缺水,没法洗头,很多同学头上生了虱子,男同学们就剃光头来解决。除自己解决吃水问题外,师生们还要上山砍柴,用于冬天取暖;自制黑板、粉笔等学习用品;冬季还要絮棉被、缝棉衣、纺线线、捻毛线、织毛衣,给自己做鞋。
学校过着半军事化生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不只是唱在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由于师生都住在老乡家里,经常要借老乡们的水桶、扁担、斧头等东西。为了和群众搞好关系,借了群众的东西保证归还,学校创制了“借物证”,向老乡借物时,将“借物证”交给物主,还物时收回,杜绝了借物忘还的现象,密切了学校与群众的关系。当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里,帮老乡打枣能做到不吃一颗枣。当时生活很艰苦,学生们到野外打柴时,刨吃老乡们收秋时遗漏的冻蔓菁,甚至拾几颗驴饲料——黑豆吃。
学校组织学生上课、唱歌、做操。由于没有课本,老师选报纸上的文章让学生们学习,并给学生们讲政治局势,讲战争进展情况。晚上没有灯不能上自习,同学们就缠着老师讲故事。学校还排演各种小节目,进行文艺演出。尽管生活很苦,但过的十分充实。
1948年03月20日,学校搬迁到条件较好,用水也方便的碛口镇寨子山村。
1948年09月9日,“保小”由校领导带队,从寨子山村出发,经绥德、清涧于24日到达延安市(今宝塔区)裴庄村,后于1949年11月29日迁入西安,几经周折、组并、辗转,发展成为现在的西安市育才中学。